By Tingting, 24 August, 2024
Forums
第一篇:https://doi.org/10.1038/s41477-018-0172-3

研究材料:Quercus robur L.
在这项研究中,对Quercus robur L. 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和注释。基因组大小为750 Mb,含有25,808个编码基因。通过与其它树种和草本物种进行全基因组比较,该研究发现,Quercus robur L.最近爆发了一次串联基因复制——占了栎树基因家族扩张的73%。扩张的基因家族在很大程度上与抗病基因相关,并表现出正向选择特征,暗示栎属的长寿命可能与其抗病基因的扩张有关。该研究结果为有些长期暴露于各种胁迫之下的树木能仍能存活几百年提供了证据。
第二篇:http://dx.doi.org/10.1016/j.cell.2017.06.008
利用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抗病性共相关分析,发现抗病性与编码C2H2类(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广谱抗性地谷1)的启动子一个关键碱基变异存在共分离特性。同时发现,该碱基变异导致转录因子MYBS1(具有MYB结构域结合特征的转录因子)对Bsr-d1的启动子结合增强,从而抑制Bsr-d1响应稻瘟病菌诱导的表达,导致Bsr-d1所直接调控的H2O2(过氧化氢)降解酶基因表达下调,使H2O2降解减弱,细胞内H2O2富集,最终提高水稻的免疫反应和抗病性。该自然变异在提高水稻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并没有明显影响;分析发现全球26个国家的313份水稻资源含有该变异位点,表明该位点在育种应用中已获得一定程度的选择。
该文章一是发现的天然变异位点,这一变异位点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二是清楚完整揭示了抗病调控机制,发现水稻中的新抗病调控机制。
第三篇:DOI: 10.1126/science.aba5435
从小麦族 E 基因组中克隆了 Fhb7,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Fhb7 编码的 GST 酶除了可以降低小麦籽粒中 DON 含量之外,在生物医学、饲料和食品工业中还有潜在的用途。该研究强调了 FP-HGT (fungus-to-plant HGT)在植物基因组形成中的作用,提高了抗病基因进化的认识,并为植物抗病基因的鉴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个人想法:
1、研究的材料很重要,根据材料的特殊性,并且选的材料可以做的实验验证较多;
2、找到一个创新点,充分的论证他。
3、在香榧中,抗性基因是否与寿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