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 文献调查
从目前组装的染色体的结果来看,香榧不存在异形性染色体,旧有的结果应该是一个配对错误/统计错误。
但是已经做出来的图片总是造不了假的,所以他们的方法还是值得参考的,
陈可泳先生的文章是最早的,在1983年,应该是做了一次学术报告,网络上找不到文件,但是在另外的核型文章中看到了引用。
名字应该是口永
25年8月22日下午我在图书馆一位卢姓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原始的摘要,原文如下:
标题:香榧的性染色体
用Giemsa分带方法,观察到香榧的11对染色体中,只有一对性染色体才显带。在雌性香榧植株中,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形的,其中一条染色体的异染色质比另一条约多一半。而在雄性植株中。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形的。这一雌性的差别,从间期核的染色体中心就明显可见。在雌性植株中。间期核的两个染色中心往往大小不等,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约大一倍,而在雄性植株中,间期核中的染色体中心大小是相同的。用Giemsa分带鉴别植物的雌雄还未见过有过的报道。
Giemsa 分带法(Giemsa banding, G-banding) 是一种用 Giemsa 染料 处理染色体的方法,用来产生特定的条带模式,帮助鉴定染色体、分析核型或发现染色体异常。
形成条带的分子基础:深色(G+ 带)区域,A-T 碱基富集,通常是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重组率低、基因密度低。这段区域更致密,转录活性更低,序列组成更特殊。
首先,在雌雄株中,11对染色体中只有一对染色体显带,说明这对染色体有特殊性,这一对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10对染色体。
其次,尽管“雌树中,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形的”。但是异染色质多了一半,不代表染色体本身一定多了一半。也就是说,这样一对染色体中,其中一条的异染色体质含量要显著高于另外一条。这样就说得通,也和我们基因组组装的结果不冲突。
但是,正常来讲每条染色体都应该或多或少显带的,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太奇怪了。至于核型实验的方法,他没提,我也不管。
在论文(1990)《香榧性别的早期鉴定》,处理方法是0.2%的秋水仙素或等量的0.2%秋水仙素和过饱和对二氯苯水溶液处理5-8小时,用水洗净后加固定液固定14h...........................
后面的不管,目前限速步骤是前面的预处理步骤。
在管启良(1993)论文《香榧的核型和性别的早期鉴别》中,明确是幼根在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中处理24小时。
这里的幼根都是指萌发种子或者萌发扦插苗的主根,和我现在取样的根比,形态上有没有差别呢?我不知道,理论上萌发种子的
云南红豆杉文章则是处理的茎尖,处理时间4h左右。
香榧的核型实验-姜晨昊
使用冰水混合物处理30h的材料时能看到染色体,但是染色体折叠严重,没有分散开
40x 物镜 下冰水混合物处理30h的材料
15小时对二氯苯处理的根尖,这个根尖已经很离散了,但是整个视野里分裂相太少了。
此外,我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注意到,即使是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有的根尖就是做不出来,找不到任何染色体,有的根尖能做出来,能找到染色体。所以在试验方法的时候,一组正常来讲至少有两个重复才行。
冰水混合物处理30h下 雌树扦插苗核型图,实际还要清晰一点,这是迄今为止最清楚的一张图。这个样是7月初雌树扦插苗刚生根的时候我取的样。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感觉到几件事情。
第一太细的根做不出来,从经验主义来看,要2mm左右的根才可用。
第二刚生根的扦插苗或实生苗可能是最好的材料。
第三乙酸处理不宜太久,现在感觉一次往乙酸放一个根,完成压片镜检之后再放另外一个比较合适。
金山文档link
【金山文档 | WPS云文档】 核型实验总览
https://www.kdocs.cn/l/caixf0SixvVZ